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憂鬱症儼然成了「時髦」的文明病,不時有名人現身說法,在報章媒體上分享自己罹病的心路歷程。拜資訊傳播科技的發達所賜,許多人慢慢能夠接受憂鬱症也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不再將其與神鬼附身或是不名譽的精神問題劃上等號,然而對於如何治療憂鬱症,特別是抗憂鬱劑的使用,許多人仍然有著不正確的觀念。希望藉由本文的介紹,能夠讓抗憂鬱劑在正確的使用下發揮最大的療效,並將其副作用減少到最低。
一、憂鬱症簡介
憂鬱症主要是因為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再加上其它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所導致。其症狀因人而異,除了憂鬱情感、無快樂感及無生趣等主要共通症狀外,有些人可能會無精打采、注意力無法集中;有些人則可能躁動不安、無法入睡,只要相關症狀持續兩週以上,且排除了藥物使用、喪親、身體疾病直接引起等因素後,就有可能是罹患了憂鬱症。憂鬱症的治療包含心理及藥物兩方面,藥物治療主要是經由調節大腦中單胺的數量及作用以使情緒恢復正常,目前認為與情緒相關的單胺包括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醫師會依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及症狀選擇最適當的藥物。
二、抗憂鬱劑的一般使用原則
抗憂鬱劑的選擇因人而異,沒有哪一個藥物絕對優於另外一種,因此是一種試誤過程,病人應確實配合醫囑耐心服用,一般而言至少需使用10-14天才會有初步療效,若要得到完全的改善有時甚至可能需要數月之久。若發生藥物副作用,可用降低劑量或是調整藥物使用方式的方法處理,通常服用一段時間後便會逐漸改善,若實在無法忍受,可經由醫師評估更改其他藥物,千萬不可自行停藥,以免產生戒斷症狀或是更嚴重的復發。若使用足夠劑量、時間之抗憂鬱劑仍無效,則可考慮併用其他藥物或是更改藥物。當對藥物有良好的療效反應時,建議應持續接受6-9個月的治療,再慢慢減量;若過去有三次以上的憂鬱症發作,則應考慮更長時間的維持療法,以降低復發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三、抗憂鬱劑的分類
1. 單胺再吸收抑制劑
近幾年來,抗憂鬱劑與自殺傾向之間的關係一直為人所關注,主要是國外一些短期研究發現服用抗憂鬱劑恐有增加自殺傾向之風險,衛生署藥政處因此於96年公告所有適應症為「憂鬱症」的抗憂鬱劑說明書應加註相關警語,摘要如下:「重鬱症和其他精神障礙之短期研究,發現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服用抗憂鬱劑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任何人考慮使用此類藥品於上述族群時應評估臨床用藥之風險與效益。憂鬱症或其他精神障礙疾病,本身即有自殺傾向之風險。無論任何年齡層之患者開始服用抗憂鬱劑時,健康照護者應嚴密監視其臨床病徵惡化、自殺意念或不尋常的行為改變,並隨時與醫師聯絡」。 由於憂鬱症本身也可能會有產生自殺意念的症狀,且市面上的抗憂鬱劑對於大多數憂鬱症病人有顯著的療效及一定的安全性,因此病人不需因此而自行停藥,以免病情惡化。
五、結語
憂鬱症是有可能治癒的,只要接受正確的治療,多半都會有明顯的改善。儘管這改善不會發生在一夕之間,但只要願意開始接受治療,並配合醫療人員持續治療計畫,相信「拋開憂鬱,忘掉那不如意」的那一天就為期不遠了!
憂鬱症主要是因為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再加上其它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所導致。其症狀因人而異,除了憂鬱情感、無快樂感及無生趣等主要共通症狀外,有些人可能會無精打采、注意力無法集中;有些人則可能躁動不安、無法入睡,只要相關症狀持續兩週以上,且排除了藥物使用、喪親、身體疾病直接引起等因素後,就有可能是罹患了憂鬱症。憂鬱症的治療包含心理及藥物兩方面,藥物治療主要是經由調節大腦中單胺的數量及作用以使情緒恢復正常,目前認為與情緒相關的單胺包括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醫師會依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及症狀選擇最適當的藥物。
二、抗憂鬱劑的一般使用原則
抗憂鬱劑的選擇因人而異,沒有哪一個藥物絕對優於另外一種,因此是一種試誤過程,病人應確實配合醫囑耐心服用,一般而言至少需使用10-14天才會有初步療效,若要得到完全的改善有時甚至可能需要數月之久。若發生藥物副作用,可用降低劑量或是調整藥物使用方式的方法處理,通常服用一段時間後便會逐漸改善,若實在無法忍受,可經由醫師評估更改其他藥物,千萬不可自行停藥,以免產生戒斷症狀或是更嚴重的復發。若使用足夠劑量、時間之抗憂鬱劑仍無效,則可考慮併用其他藥物或是更改藥物。當對藥物有良好的療效反應時,建議應持續接受6-9個月的治療,再慢慢減量;若過去有三次以上的憂鬱症發作,則應考慮更長時間的維持療法,以降低復發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三、抗憂鬱劑的分類
1. 單胺再吸收抑制劑
- 選擇性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
常見如三環抗鬱劑、Venlafaxine (Efexor®,速悅)、Duloxetine (Cymbalta®,千憂解)等。三環抗鬱劑臨床應用廣泛,除憂鬱症外,對於恐懼症、疼痛、夜尿等也可能有療效,然而這類藥物有一些較嚴重的抗膽鹼副作用,使用上需特別注意。Venlafaxine及Duloxetine相對而言則較為安全,常見副作用如腸胃道不適、失眠等,一般可藉由飯後服用或是調整服藥時間改善。 -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常見如Fluoxetine (Prozac®,百憂解)、Paroxetine (Seroxat®,克憂果)等。這類藥物副作用較三環抗鬱劑少,通常一天服用一至二次。常見副作用如腸胃道不適、失眠、頭痛等。 - 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再吸收抑制劑:
如Bupropion (Wellbutrin®,威博雋)。此成分除抗憂鬱外,尚具有戒菸的效果,另外它較不會引起嗜睡或增加體重,然而有引起痙攣的傾向,癲癇病人應避免服用。
- 傳統的這類藥物是無選擇性、不可逆的抑制單胺代謝,因此若與富含tyramine的食物 (如乳酪、啤酒、臘腸…等) 或是其他的抗憂鬱劑、麻黃素等併服時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交互作用,造成高血壓危象。較具選擇性、可逆性的藥物如Moclobemide (Aurorix®,歐蕾思),停藥一兩天後酵素活性即可恢復,較不會發生交互作用,但仍須小心使用,除憂鬱症外尚可治療社交畏懼症。
- 可調節單胺在神經接受體的作用,常見如Trazodone (Mesyrel®,美舒鬱)、Mirtazapine (Remeron®,樂活憂)等。Trazodone具鎮靜副作用,小劑量可作為安眠用途。Mirtazapine小劑量尚可抑制其他抗憂鬱劑之噁心嘔吐副作用。
近幾年來,抗憂鬱劑與自殺傾向之間的關係一直為人所關注,主要是國外一些短期研究發現服用抗憂鬱劑恐有增加自殺傾向之風險,衛生署藥政處因此於96年公告所有適應症為「憂鬱症」的抗憂鬱劑說明書應加註相關警語,摘要如下:「重鬱症和其他精神障礙之短期研究,發現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服用抗憂鬱劑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任何人考慮使用此類藥品於上述族群時應評估臨床用藥之風險與效益。憂鬱症或其他精神障礙疾病,本身即有自殺傾向之風險。無論任何年齡層之患者開始服用抗憂鬱劑時,健康照護者應嚴密監視其臨床病徵惡化、自殺意念或不尋常的行為改變,並隨時與醫師聯絡」。 由於憂鬱症本身也可能會有產生自殺意念的症狀,且市面上的抗憂鬱劑對於大多數憂鬱症病人有顯著的療效及一定的安全性,因此病人不需因此而自行停藥,以免病情惡化。
五、結語
憂鬱症是有可能治癒的,只要接受正確的治療,多半都會有明顯的改善。儘管這改善不會發生在一夕之間,但只要願意開始接受治療,並配合醫療人員持續治療計畫,相信「拋開憂鬱,忘掉那不如意」的那一天就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