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隨著人口結構高齡化與疾病型態的改變,台灣與許多已開發國家都已開始面臨老化帶來的社會衝擊。銀髮族因老化造成身體、生理及認知功能改變,甚至無法自理生活而失能,需要他人照護。老人用藥錯誤的案例時有所聞,常見的老人用藥問題包括:看錯藥袋上的用藥指示、吃錯藥量或忘記吃藥、藥物存放地點錯誤、自行任意調整服藥方式等,若能教育老人及照護者認識 藥物進而正確用藥,將可避免用藥造成的傷害,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
老人家在生理機能改變的部分,像是胃腸道功能變差,影響藥品吸收。身體脂肪比例增加,使得脂溶性藥品在體內堆積;營養攝取不足,血中白蛋白減少,影響與白蛋白結合率高的藥品分佈;腎功能退化,藥品排除變慢;肝臟代謝能力變差,藥品易蓄積在體內;腦組織退化,改變對藥品的敏感度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老年人對藥品療效過強或不佳。因此,在服用某些特定藥物時需要特別謹慎,比如服用鎮靜助眠藥、抗憂鬱劑或精神安定藥物應留意是否出現嗜睡、暈眩、精神混亂或延緩 反應時間等情況。不在睡前服用利尿劑或維他命B群,以免半夜跑廁所或睡不著等。
常聽到老人家描述吃藥的心情是「吃藥比吃飯還多」,許多老人家由於多種疾病纏身,自行跨科或逛醫院就醫的情況屢見不鮮。其實用藥種類越複雜,潛藏的重複用藥風險也上升,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及交互作用機會,因此平日可幫助老人家整理藥物、保健食品或營養品,保存藥袋、藥盒或藥品說明書等用藥資訊,安排時間陪同 回診就醫。若由看護協助照顧,則於回診前預先準備好藥歷或用藥紀錄,交由看護帶回給醫師作為用藥參考。
由於老人家視力減退、閱讀能力及記憶力相較於年輕時期慢了些,有時無法按醫囑在正確的時間服用藥物,而出現忘記吃藥、藥量吃錯或過量服用等狀況,領藥時可詢問藥師正確的藥物用法。本院在藥袋上以圖案來標明服藥時間,像是鬧鐘代表早上,太陽代表中午,月亮代表晚上,床鋪代表睡前,四個圖像皆出現表示一天要服 用4次,可提供不識字或年長的民眾了解以避免用藥錯誤。當藥品拿回家之後,若有需要可使用市面上常見的藥盒,依照服用時間及劑量分裝藥物。須注意為了維持藥品品質,及預防萬一出現藥品副作用或過敏症狀時,搞不清楚為何種藥品引起,最好不要一口氣把好幾個月的藥品全部分裝完畢,分裝時可請長者或照護者一起加入,讓他們辨識藥品外觀與長相,同時告知藥品用途與用法,增加參與感。
節儉是東方人的美德,用在吃藥上卻萬萬不可,有些老人家怕看病花錢,把吃不完的藥品跟食物一起擺在冰箱,想等下次生病再拿來吃,卻忽略了藥品本身的保存環境,最後吃下一堆變質的藥而不自知。一般來說,不須冷藏的藥品應放在避光、避熱、避濕的乾燥環境。某些照護者為了讓老人家方便吃藥,自行研究出像是把藥加入牛奶、果汁等其他飲品裡,改變藥品口感,或怕長者吞不下,就把緩釋錠或發泡錠通通打碎再吃,這些影響藥效的作法,都不可取。因為牛奶會影響部分藥品的吸收,也會中和胃酸,使得腸溶劑型藥品提早在胃部分解,增加藥品對胃的刺激性。如果家中的長者為灌食病人,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以避開使用到像是緩釋錠、腸溶錠或持續釋放錠等不適合磨碎使用的藥品劑型。
此外,許多老年人自認久病成良醫,血壓或血糖等慢性用藥吃了一段時間,感覺病情比較穩定,就自行調整吃藥時間與藥量,能不吃就不吃,其實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及控制,如果未依醫囑服藥,疾病控制不良,等到回診時數值又高起來,反而讓醫師以為過去幾個月開的藥沒效,又加了新的藥,有可能導致療效過強,也造成醫療浪費。建議平日可忠實記錄長者必要的檢驗數值,如血壓、血糖或心跳值,以及服藥後的身體變化,飲食習慣、服藥時間等,在回診時提供醫師作為診療的重要參考。
很多子女為表達孝心,常花大把鈔票購買一堆營養補充品、中草藥或健康食品,其實未必適合老人家。萬一與藥物出現交互作用,影響藥效,反而得不償失。比方說補氣的人參與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併用,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率。改善血液循環的銀杏和Thiazide類利尿劑併用可能使血壓上升。同時搭配Statin類降血脂藥物和某些紅麴萃取物,容易使得副作用提高等。許多老人家會購買鈣片來預防 骨質疏鬆,要注意鈣片與如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奎諾酮(Quinolone)等抗生素併用,會干擾抗生素的吸收,銀髮族每日鈣質的攝取量為1000-1200毫克,過量不僅無益,反而會出現抽筋、便祕或疲倦副作用,嚴重的話還會導致腎衰竭,一般健康老人若均衡飲食,並不需要額外再補充蛋 白質或維他命。另外心情不好,也很容易影響食慾,不如多陪陪父母吃飯,跟他們聊天,能讓老人家身心更健康。
銀髮族的用藥品項、次數跟種類比起年輕人複雜,在照護用藥上須格外謹慎,提醒您,請多注意家中老年人的服藥狀況,定期協助整理藥品,瞭解目前正在吃的藥品用途、用法與用量,安排時間陪同回診就醫,領藥時諮詢藥師了解藥物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可降低老人家吃錯藥、用錯藥的風險,增進用藥安全。
常聽到老人家描述吃藥的心情是「吃藥比吃飯還多」,許多老人家由於多種疾病纏身,自行跨科或逛醫院就醫的情況屢見不鮮。其實用藥種類越複雜,潛藏的重複用藥風險也上升,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及交互作用機會,因此平日可幫助老人家整理藥物、保健食品或營養品,保存藥袋、藥盒或藥品說明書等用藥資訊,安排時間陪同 回診就醫。若由看護協助照顧,則於回診前預先準備好藥歷或用藥紀錄,交由看護帶回給醫師作為用藥參考。
由於老人家視力減退、閱讀能力及記憶力相較於年輕時期慢了些,有時無法按醫囑在正確的時間服用藥物,而出現忘記吃藥、藥量吃錯或過量服用等狀況,領藥時可詢問藥師正確的藥物用法。本院在藥袋上以圖案來標明服藥時間,像是鬧鐘代表早上,太陽代表中午,月亮代表晚上,床鋪代表睡前,四個圖像皆出現表示一天要服 用4次,可提供不識字或年長的民眾了解以避免用藥錯誤。當藥品拿回家之後,若有需要可使用市面上常見的藥盒,依照服用時間及劑量分裝藥物。須注意為了維持藥品品質,及預防萬一出現藥品副作用或過敏症狀時,搞不清楚為何種藥品引起,最好不要一口氣把好幾個月的藥品全部分裝完畢,分裝時可請長者或照護者一起加入,讓他們辨識藥品外觀與長相,同時告知藥品用途與用法,增加參與感。
節儉是東方人的美德,用在吃藥上卻萬萬不可,有些老人家怕看病花錢,把吃不完的藥品跟食物一起擺在冰箱,想等下次生病再拿來吃,卻忽略了藥品本身的保存環境,最後吃下一堆變質的藥而不自知。一般來說,不須冷藏的藥品應放在避光、避熱、避濕的乾燥環境。某些照護者為了讓老人家方便吃藥,自行研究出像是把藥加入牛奶、果汁等其他飲品裡,改變藥品口感,或怕長者吞不下,就把緩釋錠或發泡錠通通打碎再吃,這些影響藥效的作法,都不可取。因為牛奶會影響部分藥品的吸收,也會中和胃酸,使得腸溶劑型藥品提早在胃部分解,增加藥品對胃的刺激性。如果家中的長者為灌食病人,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以避開使用到像是緩釋錠、腸溶錠或持續釋放錠等不適合磨碎使用的藥品劑型。
此外,許多老年人自認久病成良醫,血壓或血糖等慢性用藥吃了一段時間,感覺病情比較穩定,就自行調整吃藥時間與藥量,能不吃就不吃,其實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及控制,如果未依醫囑服藥,疾病控制不良,等到回診時數值又高起來,反而讓醫師以為過去幾個月開的藥沒效,又加了新的藥,有可能導致療效過強,也造成醫療浪費。建議平日可忠實記錄長者必要的檢驗數值,如血壓、血糖或心跳值,以及服藥後的身體變化,飲食習慣、服藥時間等,在回診時提供醫師作為診療的重要參考。
很多子女為表達孝心,常花大把鈔票購買一堆營養補充品、中草藥或健康食品,其實未必適合老人家。萬一與藥物出現交互作用,影響藥效,反而得不償失。比方說補氣的人參與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併用,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率。改善血液循環的銀杏和Thiazide類利尿劑併用可能使血壓上升。同時搭配Statin類降血脂藥物和某些紅麴萃取物,容易使得副作用提高等。許多老人家會購買鈣片來預防 骨質疏鬆,要注意鈣片與如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奎諾酮(Quinolone)等抗生素併用,會干擾抗生素的吸收,銀髮族每日鈣質的攝取量為1000-1200毫克,過量不僅無益,反而會出現抽筋、便祕或疲倦副作用,嚴重的話還會導致腎衰竭,一般健康老人若均衡飲食,並不需要額外再補充蛋 白質或維他命。另外心情不好,也很容易影響食慾,不如多陪陪父母吃飯,跟他們聊天,能讓老人家身心更健康。
銀髮族的用藥品項、次數跟種類比起年輕人複雜,在照護用藥上須格外謹慎,提醒您,請多注意家中老年人的服藥狀況,定期協助整理藥品,瞭解目前正在吃的藥品用途、用法與用量,安排時間陪同回診就醫,領藥時諮詢藥師了解藥物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可降低老人家吃錯藥、用錯藥的風險,增進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