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物諮詢 (02) 7728-2123
  •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藥物在人體的奇妙旅程

育哲藥師您知道藥物在進入人體後,是如何在身體裡旅行嗎?而這些藥物又是如何離開呢?有一種學問是專門研究藥物在身體的旅程,稱之為「藥物動力學」,藉由這門科學我們可以一窺人體是如何處理外來的藥物,從中認識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與排泄,進而讓我們了解並學習如何更正確、更安全的使用藥物。

吞服藥物就如同飲食,在通過食道後第一個要面臨的去處便是身體的胃,一個會分泌酸液來分解外來物質的器官,大多數的藥錠會在這裡崩解而混合於胃液當中,接著進入小腸。小腸內壁有許多絨毛,這些突出的結構是負責吸收食物中各種養分,包括藥物。藥錠崩解的快慢,會影響藥物的吸收,當然大部分的藥品是不需要咬碎的,甚至有些用來延長吸收時間的「長效錠」,以及避免胃酸破壞藥品的「腸衣錠」或「腸衣膠囊」等,類似晶球優酪乳中的晶球一樣透過特殊的包膜科技,更是不可以咬碎以及磨粉。並不是所有的藥品都一定會被小腸吸收,其中某些藥物如緩瀉劑就會停留直到大腸才產生作用。

經口服吸收的藥品在進入全身血液循環前會先到達肝臟。肝臟就像是一座24小時營業的代謝工廠,無時無刻在分解合成人體需要與不需要的物質,而藥物也會在這裡被肝臟酵素破壞分解,藥物學上稱為「肝臟首渡效應」,首渡效應太強烈時,藥物的療效將會大打折扣。臨床上會建議飯後服用藥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利用食物的緩和效果減少藥物的首渡效應,如果這個方法還無法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範圍時,那就要替這種藥物設計成另一種進入身體的方法,包括直接進入血液的靜脈注射劑或是透過舌下黏膜吸收的舌下錠,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緩解心絞痛的硝化甘油;而肛門栓劑也是一種可以避免首渡效應的劑型,利用直腸黏膜直接吸收,如解熱退燒栓劑。另外,部分藥物會誘發或抑制特定的肝臟酵素,進而影響其他受這些酵素分解代謝的藥物,所以醫師開立及藥師審核處方時還必須注意這類「藥物交互作用」。

藥物接著便會隨血液來到身體各個器官產生全身或局部的作用,而要作用在腦部的藥物還必須有一定的結構設計才能穿過一道屏障,我們稱之為「血腦障壁」。藥物在血液中會有兩種存在的型態,一種是與血漿蛋白結合在一起,另一種則是游離於血漿中;如要產生藥理作用,則必須靠這些游離於血漿中的藥物分子。藥物游離在血漿中的濃度不夠會影響藥理作用的強度,太高又會與副作用有關,尤其是一些強心劑、胺基配糖體類抗生素、抗癲癇藥品…等,當發揮藥效與產生副作用的血中濃度相當接近時,就必須定期抽血監測這類安全範圍較小的藥物,以藥師的專業領域也可利用適當時間的抽血濃度以及其他生化檢驗值推估建議合理的使用劑量。脂溶性高的藥物,在運行身體的途中會堆積於脂肪組織,而延長藥物作用的時間,這在老年人必須特別留意,如果用量未做必要的調整很容易引起中毒的現象。

不論是否有到達適當的部位產生預期的作用,大部份藥物最終還是會再回到肝臟,並在酵素的轉換下,代謝分解以提高水溶性,形成容易排出身體外的分子;當然也是有本身分子很小且水溶性也不錯的藥物。大多數藥品代謝物分子會隨血液匯集到腎臟,最後由尿液排出體外;也有部份藥品是透過膽汁由糞便排出,或是隨汗液排出。有些藥品代謝物小分子帶有些微的顏色,所以會見到服用藥物期間,尿液、糞便或汗液出現較深的顏色,這可以在服藥前向藥師詢問清楚。

簡略的了解藥物在體內的旅程之後,不難知道藥物在人體停留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肝臟和腎臟兩個重要的臟器。當藥物血中濃度降為原來的一半,其所經過的時間叫作「半衰期」。每一種藥物經過動力學的研究都會找到標準的半衰期;如果一個人肝腎功能不佳的時候,藥物半衰期就會隨之拉長,此時給藥的劑量或是次數就要跟著調整,以避免過量藥物而產生的毒性,這是醫師與藥師必須注意的地方。至於服藥的您,除了要遵循醫囑按時用藥外,切勿道聽塗說自行服用過多的藥品,這些沒有必要的藥物不但藥效無法顯現,反而會增加肝臟與腎臟的負擔。

在新科技的驅策下,藥物投藥劑型已經越來越多變,例如氣喘所使用的類固醇吸入劑,可以微量投與並作用在呼吸道等局部區域,以避免類固醇作用全身所致的副作用;又如止痛貼片,可以穩定持續的釋放藥物分子經過皮膚滲透到血液中,除了可以避免首渡效應外,還可以提供更穩定的血中濃度達到持續止痛的預期效果。雖然進入身體的方式與管道不同,藥物在人體內動力學的表現是同等重要,確實應用這些動力學資訊,可以提高治療的成功與效益;民眾加以學習瞭解也有助於用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