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起因於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正常的細胞,通常由四肢小關節處開始發生對稱性的發炎反應、關節腫痛。一開始或許症狀輕微,使用一些消炎止痛藥即可緩解疼痛。但是大多數的患者可能會因反覆發作,而需要加入疾病修飾型藥物 (DMARDs: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也就是所謂的免疫調節劑。這類藥物能避免病情持續惡化、延緩免疫系統繼續攻擊關節組織及細胞,減輕關節侵蝕形變,以維持正常生活機能。
以下將針對相關藥品做介紹,希望藉由使用者對藥物的認識及正確的使用,而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並對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有較正面的處理方式及態度。
一、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即是一般所說的消炎止痛藥,藉由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生成,產生止痛、退燒及抗發炎的效果,也可降低關節的僵硬,用於第一線治療輕度的類風溼性關節炎。若單獨使用此藥,初期大多需要規律服用,且通常不會超過三個月。這類藥品可依是否作用在發炎酵素COX2,再分為專一型及非專一型兩類。
非COX2 專一型的藥物,也就是傳統型的抗發炎藥。這類藥品非常多,效果也常因人而異,一般而言用藥兩週後,醫師可依療效好壞及所產生之不適感來判斷要繼續使用或換藥。此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雷同,多為胃部不適、噁心、腹瀉、皮疹;嚴重副作用可能有腸胃出血或腎毒性(年長者或使用高劑量者有較高風險),而原先已有胃潰瘍者應避免使用,肝腎功能不佳者也須小心。餐後服用或併用一些制酸劑雖可降低胃部不適感,但對於長期使用可能引起的潰瘍或出血,並沒有太大幫助。若有胃痛、黑便或水腫的現象,都應該主動告知醫生。COX2 專一型的藥物,少了對腸胃黏膜的影響,因此造成潰瘍及出血的機會小很多。但在腎功能方面的影響則與傳統抗發炎藥相同。
一般於正常劑量下使用抗發炎藥並定期追蹤,是相當安全的。但是,單獨使用抗發炎藥並無法避免關節的損害,即使在症狀輕微時,也應及早評估而開始服用DMARDs。
二、疾病修飾型抗風溼藥物(DMARDs)
這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角,一旦合併了這類藥品,抗發炎藥便可以退為輔助的角色。其產生作用緩慢,甚至須數個月的時間才可顯現療效,須耐心服用。
免疫抑制劑:(一)Methotrexate 2.5mg (Trexan/治善錠):此藥用法特殊,一般每週劑量為7.5mg;可能一次服下,也可能以12小時或一天為間隔分成三次使用。副作用多為血球方面的問題,應定期的監測血球及肝腎功能。(二)Azathioprine 50mg (Imuran/移護寧錠):因免疫抑制較強,肝毒性也較大,一般作為其他藥物無法控制疾病時使用。使用者須密切監測骨髓抑制現象,必要時停藥,以避免感染。(三)Leflunomide 10mg(Arava/艾炎寧膜衣錠):為新型藥物,一開始必須連續三天使用高劑量,之後維持每日20mg,約一個月開始出現治療效果。特別注意,使用以上藥品皆需進行避孕,如果考慮懷孕,應事先與醫師進行討論。停藥後並非立即可以懷孕,須有等待期並檢測留在體內的藥品是否排除完全,以確保胎兒安全。
免疫調節劑:(一)Sulfasalazin 500mg (SalazopyrircEN/斯樂腸溶錠):一天1000mg分兩次隨餐使用,如醫師評估需要,可增加至一日2000mg。副作用為皮疹、血球減少、頭痛發燒 。一開始需較密集地血球監測。蠶豆症的人不可使用。(二)Hydroxychloroquine 200mg (Plaquenil/必賴克廔膜衣錠):起始用法為每日400-600mg,穩定後可降低至每日200-400mg,分兩次隨餐使用。須特別小心視力及色覺的變化,並配合醫師定期做眼睛的檢查。這兩種藥品優點為較免疫抑制劑安全,可用於中度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
三、類固醇:
為另一類可能搭配DMARDs使用的藥品。類固醇的投藥方法有許多種,局部注射可用於急性發作時期,以快速的達到抗發炎的作用;而口服低劑量則是在開始使用DMARDs,於等待發揮療效前的兩三個月,有效控制發炎不可或缺的利器。短時間低量的使用,副作用發生率極低;若真需長期輔助使用,應適量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3,避免骨質的流失。
四、新型的生物製劑:
Etanercept 25mg (Enbrel/恩博凍晶注射劑):採取皮下注射,一週兩次。藉由專一性的結合,能較有效的阻止免疫反應。須特別注意避免感染,對於有結核病或B型C型肝炎的患者,應小心使用並配合醫師的監測。若有過敏反應時,應停止注射並立即通知醫師。 健保有特殊的給付規定,須事前申請。第一次使用者,應熟悉此藥品的注射方式,必要時可尋求藥師協助。
Adalimumab 40mg (Humira/復邁注射劑):一種基因重組的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二週使用一次即可,亦須事先申請健保給付。
目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觀點著重於早期發現、診斷,並採取積極性的治療。除了初期的抗發炎藥物外,建議及早合併使用疾病修飾型抗風溼藥物 ,以期達到疾病緩解的最終目標。唯有配合醫生的指示,透過對藥物及副作用正確的認識,即使長期使用,只要定期追蹤,並適時向醫師反應副作用,即可確保用藥安全及提升治療效果 。
一、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即是一般所說的消炎止痛藥,藉由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生成,產生止痛、退燒及抗發炎的效果,也可降低關節的僵硬,用於第一線治療輕度的類風溼性關節炎。若單獨使用此藥,初期大多需要規律服用,且通常不會超過三個月。這類藥品可依是否作用在發炎酵素COX2,再分為專一型及非專一型兩類。
非COX2 專一型的藥物,也就是傳統型的抗發炎藥。這類藥品非常多,效果也常因人而異,一般而言用藥兩週後,醫師可依療效好壞及所產生之不適感來判斷要繼續使用或換藥。此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雷同,多為胃部不適、噁心、腹瀉、皮疹;嚴重副作用可能有腸胃出血或腎毒性(年長者或使用高劑量者有較高風險),而原先已有胃潰瘍者應避免使用,肝腎功能不佳者也須小心。餐後服用或併用一些制酸劑雖可降低胃部不適感,但對於長期使用可能引起的潰瘍或出血,並沒有太大幫助。若有胃痛、黑便或水腫的現象,都應該主動告知醫生。COX2 專一型的藥物,少了對腸胃黏膜的影響,因此造成潰瘍及出血的機會小很多。但在腎功能方面的影響則與傳統抗發炎藥相同。
一般於正常劑量下使用抗發炎藥並定期追蹤,是相當安全的。但是,單獨使用抗發炎藥並無法避免關節的損害,即使在症狀輕微時,也應及早評估而開始服用DMARDs。
二、疾病修飾型抗風溼藥物(DMARDs)
這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角,一旦合併了這類藥品,抗發炎藥便可以退為輔助的角色。其產生作用緩慢,甚至須數個月的時間才可顯現療效,須耐心服用。
免疫抑制劑:(一)Methotrexate 2.5mg (Trexan/治善錠):此藥用法特殊,一般每週劑量為7.5mg;可能一次服下,也可能以12小時或一天為間隔分成三次使用。副作用多為血球方面的問題,應定期的監測血球及肝腎功能。(二)Azathioprine 50mg (Imuran/移護寧錠):因免疫抑制較強,肝毒性也較大,一般作為其他藥物無法控制疾病時使用。使用者須密切監測骨髓抑制現象,必要時停藥,以避免感染。(三)Leflunomide 10mg(Arava/艾炎寧膜衣錠):為新型藥物,一開始必須連續三天使用高劑量,之後維持每日20mg,約一個月開始出現治療效果。特別注意,使用以上藥品皆需進行避孕,如果考慮懷孕,應事先與醫師進行討論。停藥後並非立即可以懷孕,須有等待期並檢測留在體內的藥品是否排除完全,以確保胎兒安全。
免疫調節劑:(一)Sulfasalazin 500mg (SalazopyrircEN/斯樂腸溶錠):一天1000mg分兩次隨餐使用,如醫師評估需要,可增加至一日2000mg。副作用為皮疹、血球減少、頭痛發燒 。一開始需較密集地血球監測。蠶豆症的人不可使用。(二)Hydroxychloroquine 200mg (Plaquenil/必賴克廔膜衣錠):起始用法為每日400-600mg,穩定後可降低至每日200-400mg,分兩次隨餐使用。須特別小心視力及色覺的變化,並配合醫師定期做眼睛的檢查。這兩種藥品優點為較免疫抑制劑安全,可用於中度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
三、類固醇:
為另一類可能搭配DMARDs使用的藥品。類固醇的投藥方法有許多種,局部注射可用於急性發作時期,以快速的達到抗發炎的作用;而口服低劑量則是在開始使用DMARDs,於等待發揮療效前的兩三個月,有效控制發炎不可或缺的利器。短時間低量的使用,副作用發生率極低;若真需長期輔助使用,應適量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3,避免骨質的流失。
四、新型的生物製劑:
Etanercept 25mg (Enbrel/恩博凍晶注射劑):採取皮下注射,一週兩次。藉由專一性的結合,能較有效的阻止免疫反應。須特別注意避免感染,對於有結核病或B型C型肝炎的患者,應小心使用並配合醫師的監測。若有過敏反應時,應停止注射並立即通知醫師。 健保有特殊的給付規定,須事前申請。第一次使用者,應熟悉此藥品的注射方式,必要時可尋求藥師協助。
Adalimumab 40mg (Humira/復邁注射劑):一種基因重組的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二週使用一次即可,亦須事先申請健保給付。
目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觀點著重於早期發現、診斷,並採取積極性的治療。除了初期的抗發炎藥物外,建議及早合併使用疾病修飾型抗風溼藥物 ,以期達到疾病緩解的最終目標。唯有配合醫生的指示,透過對藥物及副作用正確的認識,即使長期使用,只要定期追蹤,並適時向醫師反應副作用,即可確保用藥安全及提升治療效果 。